专业介绍
  • 国际商贸学院&海洋生物学院 海洋经济文化科普系列推文04珊瑚秘密:从生态奇迹到蓝色基石
  • 来源:国际商贸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4 点击:次 字体:【
  • 在浩瀚无垠的蓝色疆域中,海洋不仅孕育了生命的摇篮,更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海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出去”,书写着蓝色经济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带您走近“蓝色经济的瑰宝”——珊瑚。

    说起珊瑚,人们常想到的是海底斑斓绚丽的珊瑚礁。然而,它们远不止于“海底花园”的美誉。珊瑚礁系统支撑着全球25%的海洋生物种类,是海洋食物链的起点。它们可以有效缓冲风暴潮汐、减少海岸侵蚀,甚至调节全球碳循环,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更是国家蓝色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生态价值之外,珊瑚在蓝色经济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近年来,科研界对八放珊瑚亚纲的软珊瑚与柳珊瑚中活性化学物质的关注不断升温,这些天然产物广泛应用于抗癌、抗炎、抗菌及化妆品等领域。六放珊瑚如石珊瑚与黑珊瑚,因其富含碳酸钙,也逐渐被用于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如珊瑚骨粉人工骨骼等。

    同时,在高端消费领域,红珊瑚被誉为“千年灵物”,其宝石级价值备受推崇。但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保护压力倍增,非法采集行为屡禁不止。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珊瑚利用,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

    在科研与教育中孕育希望——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蓝色基石”

    为助力国家蓝色战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20年就联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厦门澳汤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翔安校区共建“珍稀海洋生物繁育研究中心”,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融合推动珊瑚等珍稀海洋生物的繁育与保护。

    该中心由学校划拨近500平方米实验用地,并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三年内总投入达700万元。2020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不仅开启了造礁珊瑚人工繁育的技术探索,还积极融入教学体系,成为集“科研+教学+产业+文化”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2021年3月,中心进一步升级为“澳汤水族产业学院”,设立产业理事会、项目建设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产业、教育、研究三链融合发展。同时,中心还建立“珍稀海洋生物救助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多项职能平台,成为区域内极具影响力的海洋生物教学与科研高地。

    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典范,“珍稀海洋生物繁育研究中心”不仅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落地,更关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还原与智能化系统构建:中心主导开发“水生生态系统还原技术”“智能室内水生维生系统”等新一代水族工程方案,用于模拟并维持珊瑚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大规模养殖与展示打下技术基础。

    药用与材料方向研究初见成果:在柳珊瑚、短指软珊瑚等项目中,研发团队已提取出多类生物活性化合物,正进行药理测试与功能评估;石珊瑚骨粉亦作为生物基材料被用于骨修复研究。

    课程与技能竞赛双驱动:中心已开发五门专业课程与配套教材,并协办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澳汤杯”水族造景技能赛、“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极大激发学生科研与实践热情。

    珊瑚文化的共生与传播——从艺术到信仰的传承之路

    珊瑚不仅是自然造物,更是一种文化的寄托。从中国清代的珊瑚朝珠、西藏佛教的七宝供品,到地中海文明中的护身符与装饰品,珊瑚在人类历史上始终被赋予神圣、守护与吉祥的意义。红珊瑚更因其稀有与高贵,被誉为“有生命的宝石”。

    当前,珊瑚艺术加工品依旧是高端市场的宠儿,尤其在台湾、海南、福建一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产业。但随着天然资源告急,非法交易增多,全球30多个国家对硬骨珊瑚采集与出口设置了限制,CITES公约对珊瑚种类实行分级管控。文化的延续呼唤科技与伦理的同步成长。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并重,积极打造“珊瑚知识走进校园”“海洋文化讲堂”等系列活动,不仅提高大众对珊瑚保护的认知,也推动了传统珊瑚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让“珊瑚”成为中外共护的文化纽带

    “蓝色经济”的核心是可持续,而“文化共生”的根基在于理解与尊重。从一株株绽放在海底的珊瑚出发,我们不仅看到生命的顽强与神奇,更看到了人与自然、科技与文化、教育与产业的交织融合。

    在“一带一路”的海洋篇章中,珊瑚正悄然成为一条连接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文化纽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教育为帆、科研为舵、产业为港,在蓝色经济的广阔海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