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 国际商贸学院&海洋生物学院 海洋经济文化科普系列推文03海马传奇:从濒危困境到黄金产业
  •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9 19:41 点击:次 字体:【
  • 海马,这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因其独特的外形和药用价值,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从濒临灭绝的困境到如今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黄金产业,海马的传奇故事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面跟随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海底故事吧。

    独特魅力的海洋精灵神秘海马

    海马是一种外形独特的鱼类,其头部与马相似,头部弯曲与身体近乎直角,因此人们称它为“海马”。一般海马身长15~30厘米,这种奇特的外形使它在海洋生物中独树一帜。鱼类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一般都是头朝前,尾巴朝后,而我们看到的海马经常是笔直地立在水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尾部紧紧钩住珊瑚的枝节或是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

    海马是卵生动物,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海马的繁殖季节一般为每年的5-8月,成熟后的雄性海马身上会长出一个育儿袋,雌性海马把卵排到雄性海马的育儿袋里,经过40-50天,这些卵就会孵化成小海马。小海马出生的数量很庞大,但是实际生存率是很低的。刚出生的海马幼崽只有蚊子大小,它们会随着海水漂流到新的栖息地开始独立生活。同时,因为海马不擅游泳且防御能力有限,海马幼崽也成为了很多海洋动物捕食或误食的对象。

    海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中,海马被用于补肾壮阳等治疗,其干品价格高昂。此外,海马还具有观赏价值,一些稀有品种甚至能卖出数千美元的高价。

    然而,近年来由于海马自身繁殖率较低、人类过度捕捞、栖息地被破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海马的野生资源正面临严重威胁,全球海马野生资源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幅下降。自1958年我国开始尝试海马养殖以来,一直致力于海马养殖技术的突破,但始终未能实现海马苗种稳定的规模化生产。2004年,海马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我国也将海马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开展海马的全人工养殖,对于保护海马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海马养殖之路:人工繁育挑战

    海马的人工养殖技术难度极大,被形象地比喻为“养熊猫”。海马的繁殖对水质、水温等环境条件要求极高。此外,海马幼体需要投喂活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替代性饵料存在营养不足问题,导致养殖成本较高。在养殖过程中,受水质波动和病害影响,育苗存活率低下。长期近亲繁殖还会导致近交种质衰退等问题。

    国内外对海马养殖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推进。早期,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海马人工试养实验,到了20世纪70年代,沿海曾兴起过第一轮的海马养殖热潮,但由于当时对海马基础生物学、繁殖生态习性等基础研究匮乏,存在“亲本繁殖率不高”和“幼苗成活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多数养殖场在80年代入不敷出,纷纷停产或转产。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郑乐云教授团队,于2016年率先联合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抗病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更易繁育的膨腹海马,经过多年研究,团队突破了规模化人工繁育等技术难题,为膨腹海马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郑乐云教授团队在海马技术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规范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化。2025年5月,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福建省蓝粮渔业有限公司等6家海马养殖龙头企业,牵头编制的福建省水产学会团体标准《膨腹海马》《膨腹海马健康养殖技术规范》《膨腹海马人工繁育技术规范》正式获批,自2025年5月15日起正式实施。这些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的空白,为膨腹海马的育繁推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海马养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校企联动,赋能产业规模化。坚持产教融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与山东日照及福建福州、厦门、漳州等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多家海马养殖企业成功落地。以蓝粮渔业有限公司为例,企业最初仅靠25只海马艰难起步,规模难以突破。郑乐云教授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规模化苗种繁育实验,最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助力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

    第三,国际合作,共享职教新成果。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推动技术“出海”。2024年,与马来西亚澳鑫集团共建“现代渔业海丝学院”,围绕海马、金鲳鱼等特色品种养殖技术,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与教育培训。2025年5月,郑乐云、郑磊等专家赴泰国开展专项培训,泰国沙敦府渔业局、林业局等部门官员和泰国南部三省养殖从业人员50余人参与培训,标志着中国海马养殖模式成功“游”向海外。

    未来可期:海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海马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海马产业逐渐崛起。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马养殖国家,2022年全球人工养殖海马产量约80吨,中国占比65%。海马产业不仅包括药用和观赏领域,还涉及保健品、食品开发等多个方面。

    海马从濒危到黄金产业的转变,是人类对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生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马技术科研方面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海马养殖技术的发展,也为海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海马产业有望在全球蓝色经济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收益的双赢。


    下期预告:海洋经济文化科普系列推文04

    珊瑚秘密:从生态奇迹到蓝色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