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返家乡社会实践(一)| 弘扬非遗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13 16:19 点击:次 字体:【
  • ​​  为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我以实际行动,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言。

      我出生在安顺市的一个小村庄里,安顺—蜡染之乡,也是东方第一乡。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在我眼中,安顺是蓝靛色的。安顺是贵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之地,被称为蜡染之乡。在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染坊里都可以看见随风飘扬的布匹,颜色介于蓝色和紫色之间,但实际比蓝紫色更隆重。记忆中,阿妈会从染缸里捞起织布,坐在石头上歇息,身上穿的都是经过蜡染制成的衣服,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小时候经常听阿妈念叨制作蜡染工艺的诸多步骤,我们还要通过搅、绘、煮、染,十分繁琐。在外人看来,调制染缸无非是搅动几下,但对于我们来说可大有讲究。一次,我见到一位苗族阿奶往染缸里倒了半瓶白醋,甚是疑惑,阿奶笑着解惑:“白醋能帮助蓝靛染料着色,否则蜡染易败色。”说完就拾起长长的竹竿,呈顺时针方向缓缓搅动,一下、两下、三下……染缸里的水逐渐旋转起来。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漩涡上,专注至极…

      长大后经常回忆小时候的染坊,查阅过很多资料,让我对蜡染有了新的理解,翻查史料,才知安顺的蜡染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隋唐时期兴盛起来;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织布技术也大为进步,布匹成本大幅降低,蜡染得以推广至多个地区;蜡染制作工艺繁复讲究,并且蕴含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将此工艺代代相传,在2006年,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瑰宝,我们的蜡染、刺绣、山歌、唢呐等都应该被知晓,不应该被埋没。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保护者、传承者。